体育赛事策划组织范例6篇

admin 3个月前 (02-06) 体育资讯 27 0

  体育赛事策划组织范文1

  关键词:大型体育赛事,知识管理,北京奥运会,KM-SM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4-04-13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科技部软科学研究计划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07GXS3B06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文卉(1974-),女,湖北武汉人,国家大剧院文化交流部部长,博士,副研究员;黄朕(1968-),男,湖北武汉人,武昌理工学院非专业素质教育学院讲师。

  3 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KM-SM模式)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进步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诸如赛事主体多元化、参与者利益复杂化、海量信息和知识共享等新问题对大型体育赛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充分认识到知识管理对大型体育赛事举办的重要意义,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大型体育赛事进行了全面审视。经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北京奥运会的案例分析,创新性地提出了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简称:KM-SM模式),期望能够推动知识管理在国内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应用推广,提升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的整体水平。

  3.1 KM-SM模式的内涵

  大型体育赛事管理横向由赛事计划管理、组织运行管理、竞赛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开发与营销管理、后勤保障管理、风险管理、客户管理、新闻传播管理、活动仪式管理、形象景观管理、财务审计监督管理等组成,贯穿于赛事举办的整个过程。纵向来讲分为赛前、赛时和赛后三个阶段,赛前着重计划和演练,赛时着重执行和应急,赛后着重总结和评估。根据赛事举办不同阶段知识创造和共享的特点和要求,赛事管理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赛前往往会采用职能化层级制的垂直管理模式,讲求自上而下的管理风格,统一行动、雷厉风行和高效率。随着赛时运行阶段的到来,为反应迅速和权力下移建立起一批任务团队,具有扁平管理模式特点,总体上看是一种网络化管理模式。知识管理的引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不同阶段组织模式的转变以超文本方式进行转换,保证了大型体育赛事管理的连贯性和参与各方的协同性。本文提出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并不是对传统体育赛事管理模式的彻底颠覆,而是引入知识管理的新元素,让传统体育赛事管理模式在继续发挥优势的同时,用知识管理的理论补充其不足并解决新的问题,以期让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是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模式创新,不仅可以解决传统赛事管理模式的问题和瓶颈,还能预见未来赛事管理的新趋势和新问题,是大型体育赛事保持竞争优势的原动力。KM-SM模式在政府、赛事管理组织、企业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识管理组织,这四种力量并驾齐驱、各司其责、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最终使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达到最佳效果。KM-SM模式符合“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专业的机构做专业的项目”的行为准则,满足了体育赛事组织专业化、知识化发展的要求,是一种更新的体育赛事管理模式。

  3.1.1 KM-SM模式的系统构成

  图3-1 KM-SM模式示意图

  图3-1所示KM-SM模式包含密切关联的四个元素: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它们共同承担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和运营工作,各方有独立的权责,同时又相互制约、相互依存,集成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四位一体”的功能,形成“政府为先导、知识管理组织协调、赛事管理组织执行、企业充分参与”的四元驱动赛事组织管理模式。

  (1)政府――在宏观层面发挥先导作用

  政府在KM-SM模式中处于先导地位,不同于“政府主宰”或者“政府主财”。个人或某个单独的职能部门通过经验作出的判断往往带有浓烈的个体本位色彩,从而可能导致“面子工程”或“赔钱工程”,这样高度集权和领导拍板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在KM-SM模式中,政府在宏观调控、全局保障和赛事定位上,依据知识管理组织提供的大量知识作出决策,为其它协作机构制定明确的活动范围和项目实施目标。与此同时,政府还会为大型体育赛事提供一定的物质资源和财务担保,为赛事举办提供便利,并节约大量成本。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做出的宏观决策和全局定位不是拍脑袋空想出来的,而是建立在赛事管理组织和知识管理组织提供的前期调研资料和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2)知识管理组织――在中观层面起优化协调作用

  知识管理组织在KM-SM模式中充当参谋和协助决策的角色,也是此模式区别于传统赛事管理模式的关键点。知识管理组织的中心任务是:①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将个体、部门和组织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或经社会化后进一步显性化,然后经过组合转化为系统化的显性知识,通过某种技术平台实现显性知识的共享;②创造必要的组织环境,促进面对面的隐性知识共享。赛事管理过程其实也是知识生产的过程,从最初的赛事申办到赛事筹办和举办,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档案,这些都是智力源泉,靠知识管理组织挖掘整理和传递。知识管理组织不仅要在整个参与赛事管理的四方建立高效畅通的信息底层传递结构,还要积极的倡导和建立学习和分享知识的组织文化,设计和实施知识管理的流程,创造知识资产和构建学习型组织。对体育赛事运行过程中的文档、资料、图片、管理文件、运行方案以及更为细微的项目实施方案、代码库等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提取,将繁杂的数据转化为有用信息,经人的参与和加工提升为知识,借助e-mail系统、电子图书馆、网上论坛、学习班、头脑风暴会议、虚拟会议室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交流,从而与组织知识相结合转化为显性知识在组织中流动,最后,它会回馈于个人并得到内在和个体的提高,实现自我超越的同时又为组织提供了新的知识可供分享。信息交流的畅通和知识的不断分享,可以使组织和参与体育赛事管理的几方更为高效且协调得力。政府的不同部门与组委会不同职能处室的业务往来和执行情况,可以在信息共享平台上找到及时的信息和数据,包括总体方案、行动计划、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实施进度等,不仅大量节省了人力和物力成本,而且信息过时、政策歧义等老问题在知识管理组织的介入和参与中得到了解决。

  (3)赛事管理组织――在微观层面发挥主体作用

  赛事管理组织是整个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的执行者。赛事管理组织既要在政府规定的赛事组织目标、运行模式等多种要求下工作,又要借助知识管理组织对赛事管理进行优化和完善。从赛事的申办、前期准备,到赛时运行、再到赛后总结,这些工作都由赛事组织者具体实施和完成,工作量巨大且项目庞杂。因此,在四方当中赛事管理组织机构是赛事运行的核心,政府、知识管理组织、企业从不同方面给予指导、监督、完善和补充。

  (4)企业――在微观层面起关键作用

  赛事相关企业在KM-SM模式中起关键的作用,它承担了许多政府不能或者不适合运作的项目,但又与赛事组织方有明确的职能区分。赛事相关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是不可替代和功不可没的。例如北京奥运会门票销售就是以北京奥组委票务中心为指导和统筹,具体的票务营销渠道和方法由合作企业实施完成。北京奥组委票务中心制定原则有:在遵守国际惯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购票机会和权利;分阶段售票:在安全的前提下为公众提供尽可能简便的购票渠道和流程。在这三个售票原则的指导下北京奥组委委托了一家专业的国际票务公司来全盘进行门票销售。这是专业公司参与赛事管理的典型案例,实现了最优化的做法――用专业化的公司去运作不同的项目。企业有足够的实力与政府共同做好体育赛事中的有关项目,从而使政府由多重身份的窘境中解脱出来。

  3.1.2 KM-SM模式的优点

  (1)促进多元主体的一致性

  KM-SM模式由四个相对独立的组织――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构成,四者在赛事运行过程中密不可分。从KM-SM模式的运行机理看,该模式有明确的宏观、中观、微观分层,且各个元素之间形成了有序而紧密的逻辑联系,具有层次分明的结构。KM-SM模式中的四个要素在赛事中发挥各自独特功能,如果只选用其中任何一个或者两个,都无法全面、系统、科学地管理体育赛事。因此,KM-SM模式能够将四个要素协同起来,最大限度的释放各自潜力,融合各要素之间的功能,构建出完善的有机互动体系。

  (2)保证大型体育赛事的稳定性和创新性

  随着科技文明的飞跃、管理学科的推陈出新、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赛事运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和体育赛事需求。从国际奥委会的实践以及其它体育赛事的探索中,清晰可见知识管理参与赛事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是以何种方式参与、参与多少没有定论。本文提出的KM-SM模式,是对新型赛事管理模式的一种尝试,也为大型体育赛事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在这种模式下,政府的权责更加明晰,避免了传统赛事“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弊端;赛事组织的职能更为明确和简化,不需要再走传统赛事的“保姆”式;知识管理组织在整个模式中起着粘合剂、剂和内循环水的作用,使得整个组织摆脱了静态的、僵化的、闭塞的困境,此模式下各组织之间、组织内部的工作是动态的、创新的、有活力的。在这种模式下,四个要素的潜能被充分激活,在KM-SM模式框架内发挥各自的能动作用。

  (3)提高大型体育赛事组织决策的正确率

  在传统大型体育赛事管理当中,经常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甚至被恶意封锁的情况,也不给各参与主体提供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从而阻碍了信息和知识的流动,降低了各方的积极性,增加了内耗,影响赛事举办的效果。KM-SM模式能有效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政府不再做具体的事务性命令,而是提出宏观要求和政策规定,避免了政府行政命令过多干预体育赛事的情况。知识管理组织在实现信息对称和知识共享上提供关键技术和方式方法。赛事组织机构在政府指导下,在知识管理组织支持下执行知识管理应用的过程,通过对海量信息的处理和赛事知识的传递共享,提高了组织和员工的决策正确率。

  3.2 KM-SM模式的运行机制

  图3-2 KM-SM模式的运行机制

  3.2.1 目标定位

  充分发挥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的联合优势,共同参与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以便举办影响广泛、环境友好、经济效益好、美誉度高的赛事,从而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优化调整行业结构。KM-SM模式运行要坚持“政府为先导、知识管理组织协调、赛事管理组织执行、企业积极参与”的总体原则,权责明细,各归其位。以政府的总体规划为指导,以知识管理组织为切入点,以赛事组织机构为运行载体,以企业参与为补充,既充分利用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又发挥了赛事组织机构的主体作用,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最终将知识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共同发展、合作多赢的目标。

  3.2.2 组织形式

  在KM-SM模式中,大型体育赛事围绕政府规划和要求进行方案设计。赛事的整体方案、实施原则、组织架构、运行模式等大的框架都由政府制定,并负责运行和管理中重大事项的决策。知识管理组织主要是在政府的总体规划下,协助政府统筹好各类知识管理操作项目,促进组织内部的信息流动速度和知识传递的准确度等。赛事组织机构主要是在政府制定好了相应的赛事规程和赛事组织方案后具体执行,保证每个环节都能按照政府设计的方案实施。企业主要是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物质支持,具体操作融资事宜,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等。这种组织形式的体育赛事往往在决策上要经过较长时间,但决策正确率是有保证的,而且执行效率很高,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和组织内部协同工作。在这种情形下,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四方处于平等地位,相互之间既是契约关系,又是合作关系,会通过平等协商,达成一致后签订书面协议,对大型体育赛事进行联合管理。与传统赛事管理模式相比,KM-SM模式的组织形式具有明显优势,参与主体的联系是紧密的,合作是全方位的,决策是全局性的,最有利于实现共赢目标(见表3-1)。

  3.2.3 实施原则

  (1)合作共赢的原则

  建立四方合作委员会,统筹协调体育赛事组织过程中的重大事宜,共同审议体育赛事组织的规划方向、办赛规模、项目设置、管理团队建设、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问题。寻求四方管理理念的共性和交集,从而使理念趋于一致。在参与体育赛事管理的多元之间建立统筹规划、分工合作、沟通协调、并行发展的管理机制。在人力资源开发、财务管理、统筹规划等方面形成严密的相互制约机制和监管机制。实现管理上通达、资源上互补、利益上双赢,从而确保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使赛事规模和规格与社会资源配置相适应。

  (2)资源共享的原则

  首先是人才共享。政府、赛事管理组织、知识管理组织、企业都因赛事举办需要而大量吸纳人才。知识管理组织对于赛事管理架构中的信息交流和知识传递起到了很好的组织和沟通作用,人才在框架体系内的流动也是知识传递、融合、提升的重要环节,这样不仅有利于构建四方良好的协作机制,更能够产生大量的新知识,为组织乃至管理体系的提升发挥重大作用。其次是技术共享。政府、赛事管理组织、知识管理组织、企业四方不论是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方法必然会存在较大差异,各方所掌控的技术要领也各不相同。例如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赛事组织的整体协调操作技能,知识组织的信息传递体系构建技术,企业的市场把握和应变技能,都是各自的专长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四方通过技术合作与交流,深度开发出一套体育赛事管理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较大商业价值。

  (3)专业性原则

  专家委员会指导。从政府、赛事管理组织、知识组织中各抽出一部分专家,并从科研院所、高校、体育组织中聘请一部分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对赛事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组织内部和框架内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为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保驾护航。

  3.2.4 合作内容

  (1)服务合作

  体育赛事组织过程中有大量的服务保障性工作,包括医疗、志愿者、技术处理、信息通讯、安保等。合作表现在服务上互相补充,医疗、通讯和安保服务需要由政府宏观调控;人力资源和技术方面由知识管理组织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共享平台,便于知识交流和信息共享;餐饮、运动员村和运输等由合作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2)职能合作

  体育赛事的职能合作主要是协调过程。比如在赛事的新闻宣传和报道中,政府有新闻办公室,组委会有新闻宣传部等,共同寻找新闻点,统筹宣传渠道,并统一宣传口径。

  (3)管理合作

  体育赛事组织机构中的人力资源广泛来源于政府及事业单位,通过知识管理组织提供的实操培训和演练,让大家迅速成为专家,共同管理各业务口的计划和执行。

  (4)监管合作

  监管合作是四方都有权对赛事组织的各个方面进行随时监控,比如监察审计由招标而来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的审计部门来完成,餐饮住宿的服务质量由星级酒店的高级督察、质量监督局的官员组成监督小组来管理,卫生安全由政府协调公立医院、研究机构的卫生专家共同完成。

  3.3 KM-SM模式的保障机制

  3.3.1 制度保障

  KM-SM模式中,有包括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和企业在内的四方共同参与,共同完成大型体育赛事管理和运行的相关任务。让四方平等参与赛事管理过程,必须以积极协作的结构环境为前提,通过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对KM-SM模式进行认证,并对四元主体行为规范作出规定。即要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或合同明确知识管理在赛事组织中的地位,确定KM-SM模式的管理方式,在政策上保证赛事管理模式的稳定性,从而保证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比如国际奥委会在《主办城市合同》中把知识管理作为规定写了进去,使举办地政府和具体执行的组委会从一开始就接纳了知识管理的各项规定。国际奥委会对近100个业务口了技术手册和标准流程,对奥运会举办方而言一方面是政策指导,另一方面也是政策约束,是必须遵守的操作规范。

  确立知识管理组织的创新主体地位。知识管理组织在整个系统中拥有最大的信息量和知识储备,能够为赛事的组织管理提供足够的案例,帮助赛事主体全面、系统、有序、高效开展各项组织、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工作。知识管理组织承载着整个体育赛事的信息传递疏导和知识共享传承工作,国家应对其扶持和进行政策倾斜,优化科技和人才配置,大力支持知识管理组织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形成一套良好的机制来保证知识管理组织的成果能够顺利转化和应用到体育赛事管理的实践中。

  3.3.2 组织保障

  组织结构主要是指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方式以及各主体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沟通机制,以高效、合理、优化的方式把各主体和主体内部各要素之间以科学的方式组织起来,通过共同努力达到预期目标。组织结构好比人体的骨骼,撑起整个模式的支架,是系统内部知识和信息传递、交流、沟通的载体。它不仅推动着系统运行的进程,也承载着系统的各项任务,高效的组织结构是KM-SM模式中极为关键的因素,也是重要的组织保障。

  组织保障可以充分利用体育赛事知识创新体系,以之为基础将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地方政府、企业纳入组织保障的系统之中。如图3-3所示,此系统以创新部门为中心连接五个机构:由国家为创新部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创新部门能够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由知识管理组织为其提供丰富的知识案例,使得创新部门能够有强大的知识平台作为研发后盾;由赛事管理部门为其提供赛事管理需求信息,使其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创新工作;由地方政府为体育赛事做宏观定位,使得创新部门在创新过程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由企业为创新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和物质保证,使创新部门无后顾之忧。同时,创新部门在研发过程中为赛事管理组织、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创新成果使各方受益,为知识管理组织提供大量的数据,便于知识的产生和更新。在这个体系中,还存在一个互动关系,即赛事管理组织、地方政府、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也在不断的为知识管理组织提供大量原始数据,供知识管理组织提炼成信息再加工成知识,并分类存档入库,供有需要的部门包括创新部门使用。这个体系能够很好的促进KM-SM模式的运行和发展,也使得KM-SM模式在不断的实践和社会发展中调整更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适用于大型体育赛事的管理。

  图3-3 大型体育赛事创新体系结构图

  3.3.3 物资保障

  物质和资金投入是KM-SM模式得以正常运作和实施的必备条件和基础。投入不足会导致知识管理组织和赛事组织无法正常运转,投入过多会增加政府负担,造成浪费和资源使用不足的现象。KM-SM模式需要建立政府投入、企业赞助的资金筹措机制。如图3-4所示,资金保障体系囊括了KM-SM模式的四元主体。由赛事管理组织对知识管理的实施进行规划设计和提交预算,由政府进行资金筹措和调配,有步骤地分期分批将资金拨付给赛事管理组织,加上企业赞助和供应商服务,保证赛事知识管理的正常运行。

  图3-4 物资投入方式运行图

  政府在知识管理投入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通过直接拨款或政策倾斜对大型体育赛事进行知识管理的支持。但是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并不是最佳选择,尤其是当地方政府在举办一次性赛事往往不愿意为知识管理投入太大时。而企业参与知识管理的建设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除直接赞助现金之外,还可以供应商角色提供知识管理的技术设备和软件服务,直接找IT企业作赞助商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例如1992年巴塞罗纳奥运会上以实物形式赞助的物品和提供的服务占技术部门总服务的60%。当时最主要的IT公司都是奥运会的顶级赞助商,包括柯达、施乐、兄弟、飞利浦、3M、松下电器、理光和IBM,他们提供的赞助均以实物和服务为主。因此,KM-SM模式将政府和企业同时纳入资金筹措体系之中,政府负责自身的资金投入和银行贷款,由企业负责提供现金、设备或服务,引入了市场机制,充分利用市场上的各种资金资源和智力资源,为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提供了物资保障。

  3.3.4 人力保障

  人是KM-SM模式中最核心的资源,也是知识管理的立足之本。无论是知识的收集、提炼、整理、传递以及再创造都需要人的参与。可以说,专事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是保证赛事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也是KM-SM模式顺利开展的人力保障。基于KM-SM模式的人力保障体系建立在知识管理理论基础之上,大量借鉴和沿用了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将知识共享与知识网络、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知识整合、联盟和联网等概念引入人力保障机制之中,确保KM-SM模式惠及各类人才。

  图3-5 KM-SM模式人力保障机制

  体育赛事策划组织范文2

  关键词:学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竞赛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3-0086-06

  1研究目的

  学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竞赛管理体系特指以培养在校大、中、小学生为主体的竞技体育人才而建立的体育竞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因为竞赛管理体制是保障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脱颖而出、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和谐发展的“推进器”,其机制的有效运行能为各级各类学校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运动训练和竞赛工作提供保证。

  我国学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竞赛管理体系研究No.3 2013 多年来,由于学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与“举国体制”中的专业队三级训练网培养体制的双轨运行模式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所以在以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竞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始终呈现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分置管理、单线运作的格局,以及学校业余体育、专业竞技体育、社会企事业群众体育竞赛管理组织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呈条块分割状态。致使中运会、大运会、城运会、青运会等综合性运动会中的参赛运动员资格难辨,以及专业、业余和一些单项锦标赛级别不清,以大欺小的现象屡禁不止;搅乱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全面性,使各项运动赛事难于按照竞技运动人才的成长规律,科学规划竞赛内容、形式、频度和规模,造成儿童、少年、青年、成年运动员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按照细分的等级标准与同类型、同档次、同级别的对手进行公平竞争。此类问题不但抑制了部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有效成才,还打击了基层学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积极性,阻碍了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后奥运时代,随着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体育竞赛无形资产的逐步开发与利用给竞赛制度的内外部结构带来相应的变化,使我国原有的竞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本研究以我们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依托,从和谐发展的视角对学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竞赛管理体系进行研究,旨在提高运动竞赛的效益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成功率。

  2研究方法与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检索了大量有关运动竞赛的网页、书籍、论文、期刊与相关报导。在阅读、整理资料的过程中,筛选出8个竞赛体制改革的难点问题,走访了教育部体卫艺司、国家体育总局竞技司的相关领导和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学校的专家学者,得到了对某些问题的不同见解。

  同时,我们将900份调查问卷发往北京、上海、湖北、广东、江苏、辽宁、安徽、山西、福建、河南等省市体育局和教育厅体卫处的竞赛管理责任人以及省、市、区级体校和体育传统学校、体育试点学校的教练员,回收有效问卷762份,回收率84.67%。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处理与逻辑分析,重点剖析体育部门所属的以培养专业运动员为目的竞赛管理体系和教育部门所属的以培养学校业余竞技体育人才为目的竞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状,通过构建“体教结合”式的新型竞赛管理体制,对未来学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进行拓展性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竞赛管理系统的相关问题分析

  3.1.1竞赛管理体制与特征

  我国现行学校竞技体育竞赛管理体制是在政府领导下的体育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各有其管理机构的“条块分割”型体制。一条是以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为龙头,以20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为主导,以各省市体育局和单项体育运动协会、体育总会为主干的竞技体育竞赛链;一块是以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为主帅,大学生体协和省市教育厅体卫处为主干的学校竞技体育竞赛网。两部门各自实行“分级比赛,分级管理”的纵向型管理体制。其特征是体育部门的竞赛组织具有鲜明的计划经济和“举国体制”的优势,围绕锦标至上,鼓励各级各类各层次的运动员快出成绩的工作目标,逐渐形成了级别分明、结构稳固、运作高效的竞赛管理体系;教育部门的竞赛管理组织协会化程度较高,但组织体系发展不够均衡,基层协会不够健全。教育部直属的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作为中国大学生体协、中学生体协的常设办事机构,承担了所有全国及国际各级各类学生体育比赛及学生体育相关活动的组织、策划、研究、比赛训练、市场开发等工作,各省市教育厅体卫处和单项运动协会的功能难于体现,相比之下,大学生单项运动协会的运动竞赛工作开展的较为活跃,而中小学各个层面的竞赛组织管理与运作却不够理想,原因在于组织竞赛的人、财、物力都相对缺乏,没有建立基层竞赛组织网络。

  3.1.2竞赛运行机制与效益

  竞赛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体育竞赛效益。效益是指通过举办竞赛以及相关活动所取得的效果和利益。体育竞赛的效益是竞赛目标和功能实现程度的集中标志,是体育竞赛的活力所在,也是竞赛赖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与竞技体育人才成长相伴的各类体育竞赛是一个从重社会效益到重经济效益的过程。儿童少年的比赛侧重于后备人才的发现、选拔和培养,由省市体育局按项目布局规划赛事,拨款办赛,不同项目参赛频率不等,一般情况下一年比赛1~2次,属非营利性质;青年和成年优秀运动员的一般性比赛,则侧重于运动员队伍的锻炼,多年来各级体育竞赛部门已形成许多常规赛事,如一年一度的锦标赛、冠军赛、巡回赛等,运用竞赛招标制度,在承办赛区和企业的大力协助下举办赛事。教育部门每四年一次的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和某些单项年度锦标赛也逐渐形成了规律。上海市走“体教结合”创新之路,已将学校竞技体育竞赛纳入体育局与教育厅共同管理的议事日程,协同举办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新型人才为目的的各级各类比赛,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收益。目前,具有经济效益的体育比赛还只限于一些高级别、高水平、群众喜爱的热门项目上,多数级别和运动水平不高的青少年比赛,其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国家的投入,这类比赛注重的是社会效益,而对高级别、高水平的体育竞赛而言,经济效益则是衡量办赛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不同项目、不同对象、不同级别、不同水平的体育竞赛把握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尤为重要,必须在全面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竞赛机制的有效运转。

  3.2竞赛管理系统中的各类问题

  3.2.1单项协会难于发挥作用

  有78.8%的管理人员认为在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管理逐渐向单项协会制过渡的前提下,大部分省市除了足球、篮球等几个有市场的项目外,多数项目的单项协会形同虚设,没有资金,没有专职人员,具体事务仍由省以上体育局一手操办,管办不分的状况依旧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单项协会难于成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独立实体。

  3.2.2竞赛体制导向有误,不利于业余训练

  有86.4%的教练员反映,省运会与单项竞赛体制没有与时俱进,跟上体育职业化、商业化的步伐;竞赛名次、成绩与培养单位、教练员及运动员自身利益和荣誉挂钩,使得人们更加急功近利,后备人才在打好基础与快出成绩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物质利益的诱惑和驱使下,出现了省运会、大运会、青运会、中运会参赛资格混乱,“假引进,真租借,以大打小、以专业队打业余队”等弄虚作假,片面追求奖牌、积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业余训练教练员、运动员的积极性,不利于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

  3.2.3运动员注册和人才交流制度不健全

  有76.9%的管理人员和教练员对现行的运动员注册和人才交流制度不满,认为现行制度不能很好地解决基层训练单位与上级接受单位的利益平衡问题,向上级单位输送了运动员既不能得到相应的奖励与补偿,也不能让其运动员代表输送单位参加比赛。由于人才交流制度不健全,一些交流活动演变成私下交易。

  3.2.4竞赛功能单一,缺乏系统规划

  有90.3%的管理人员和教练员反映,青少年后备人才的竞赛“量少质差”,赛事宣传不够,群众观看和学生参与率低,没有把提高竞技水平的竞赛与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的各个层面很好地结合起来,竞赛组织规划不系统不全面,“以赛带练”的系列赛事偏少,竞赛氛围营造不够,不利于后备人才的自信心培养和参赛心理素质的锻炼。

  3.2.5竞赛内容不科学,不利于学生运动员成长

  有70.8%的被调查者认为,竞赛项目与奥运项目雷同,竞赛内容过于成人化、专业化,没有按照学生运动员的成长规律科学设计竞赛内容。现行的比赛制度要么为普通学生而设计,要么为体校学生而制定,对于体育传统学校和体育试点学校,以及普通大学的优秀体育人才而言,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竞赛体系,造成这类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很少有比赛机会。

  3.2.6竞赛影响力不够,难于进行市场运作

  有86.3%的管理人员反映,企业赞助商投资青少年体育竞赛的意识不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其一是政府部门对企业赞助商的期望过高、过急,缺乏与其长期合作的政策保障体系,一定程度上将增加企业投资风险,企业投资回报率不能得到保证;其二是青少年体育竞赛项目没有和社区体育、群众体育相结合,使竞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影响面小,难于引起体育中介及媒体的关注。

  3.3竞赛管理新系统构建与实施对策

  3.3.1竞赛管理新体制设计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根据我国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分置的国情以及后奥运时代体育、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趋势,整合体教两部门与社企个体的竞赛资源,将教育部门已有的竞赛组织体系,编入体育部门总的竞赛体系中,构成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联合运作的、由上至下的、非营利性的、新型的以竞赛为纽带捆绑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俱乐部体育,串联小学—中学—大学运动竞赛的组织管理结构链,凡以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为目的的竞赛全部纳入体育部门的竞赛轨道,科学分级、混合竞赛,实行“国家投入+市场运行的纵向分级混合赛制”。竞赛管理组织框架见图1。

  1)设立专职体育竞赛管理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有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竞赛工作涉及体育、教育两部门中多个单位,管理的跨度大,需要相互配合,协同运作。在体育协会组织中设立由省市至社区、乡镇的专职体育竞赛管理机构,履行相应的体育竞赛管理职能,负责日常赛事监管工作,统筹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俱乐部体育竞赛事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政府负责文教的官员牵头,体育、教育管理部门领导和赛事运作机构负责人参加,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会议,协调各部门工作,解决竞赛中出现的问题。

  2)明晰各部门职能,强化管办分离。为避免相关职能部门的“交叉”、“错位”或“越位”,必须强化单项协会功能,由单项协会负责赛事的组织运作、裁判培训、竞赛招标等工作,做到权责明晰,对竞赛的主办者和承办者各自所承担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作出明确规定。在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下,按市场规律实施竞赛的计划。

  3)加强信息采集交流,建立竞技体育人才档案。各级单项协会竞赛管理组织中,必须配备竞赛信息处理员,专门负责区域内竞技体育人才竞赛成绩的采集、整理、归档、上报、公布等工作。

  4)研究竞赛功能,提高竞赛分级与竞赛内容的科学性。组织相关专家对不同项目竞技体育人才的成长规律和训练竞赛规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科学地进行竞赛分层和竞赛内容设计,增加比赛频率,扩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参与竞赛的热情,提高各级学生运动员适应比赛的能力。

  5)注重法规建设,完善检查评估制度。随着体育竞赛产业的兴起,依法治赛的观念日益增强,针对使用禁用药物和裁判员不公正执法这两大顽疾,体育行政部门不但要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还要加强竞赛举办过程的监督、管理和服务,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明确执法程序,建立有针对性的竞赛评价体系,做好各级赛事的检查评估工作,把竞赛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提高办赛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6)改革青少年体育竞赛形式,扩大竞赛影响面。打破现行青少年体育竞赛专业化、成人化格局,以挑战赛、对抗赛、大奖赛、等级赛等形式将运动会办进学校、社区,增加竞赛的娱乐性、观赏性、群众性,利用节假日办赛,扩大赛事的参与面、影响力。

  7)制定优惠政策,保障竞赛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虽然投资后备力量体育的公益性程度很大,但只要青少年体育赛事宣传力度大、人气旺,商家们就一定会抓住青少年“爱酷,爱运动”的特点,利用这一广告市场宣传自己的产品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所以协会组织中要有专门负责青少年赛事宣传和资金筹措的部门,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协调与投资者的关系,保证企业赞助商、个人、单位组织投资方能够在赛事中得到相应的回报。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学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需要良性循环的竞赛管理系统作保障,而当前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各自运作的竞赛管理体系不但没有使更多的竞技体育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反而因竞赛导向、制度、资格等问题,影响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为此,改革现行竞赛系统势在必行。

  4.1.2现行体育部门的竞赛体制是为培养专业运动员而设计的,而教育部门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而设置的竞赛管理系统,为普通学生制定的竞赛制度显然不适应学生运动员成长的需要。为此,构建以体育部门为主干的“体教结合”型竞赛管理新体系,设立各级体育协会专职竞赛管理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实行“国家投入+市场运行的纵向分级混合赛制”是本研究的理论创新。

  4.1.3新体系的实施对策需要抓住6个环节,即:设立专职体育竞赛管理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明晰各部门职能,强化管办分离;建立竞技体育人才档案;深入研究,提高竞赛分级与竞赛内容的科学性;注重法规建设,完善检查评估制度;改革竞赛形式,扩大竞赛影响面;制定优惠政策,保障竞赛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

  4.2建议

  4.2.1完善学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竞赛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竞赛杠杆的调节作用。现行培养专业运动员的竞赛体制应转变为学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竞赛体制,教育部门抓人才培养,体育部门管运动竞赛,两部门分工明确,相互配合,齐抓共管。

  4.2.2完善运动员的注册制度和比赛身份的核实制度。积极组织专家研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注册制度和核实制度;加强现行竞赛体制的宏观管理,各项竞赛计划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同类竞赛体系内的衔接,又要考虑到不同竞赛体系间的连接,使各项竞赛协调发展,共同促进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健康成长。

  4.2.3充分调动政府、地方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拓宽学校竞赛资金的来源渠道,将学校体育竞赛与社区体育、乡镇体育竞赛结合起来,共同运作,为竞技体育人才创造更多的比赛机会,提供更多的展示自我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郑婕,杨桦. “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新体系构建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229-231.

  [2]张凤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8(2):69-71.

  [3]谷云峰,程. 我国30年高校“体教结合”的演进历程与发展构想[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1):21-22.

  [4]胡剑波,汪珞琪. 高校“体教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4):77-79.

  [5]张运亮,赵志强.从“体教结合”到大举国体制下的“体教分离”[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47-50.

  [6]牛云杰,闫民,等.新时期“体教结合”的现实需要与长远发展[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1):44-46.

  [7]潘前,陈伟霖,等.对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2):25-27.

  [8]杨烨,倪京帅.上海市中学竞技体育竞赛组织现状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2):24-28.

  [9]邱伟昌,等.上海体育赛事组织管理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研, 2007(2):22-27.

  [10]陆作生,周爱光.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法律规范[J].中国体育科技,2007(3):9-12.

  [11]王朝军,赵均,纵凤侠.奥运会承办国后奥运竞技体育体制研究[J].体育学刊,2007(4):19-21

  [12]丁勇春.高校体育竞赛的社会化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3):100-102.

  [13]景忠伟,杨新生.对新时期下普通高校校运会模式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5(4):77-78.

  [14]李金龙,等.山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1):135-137.

  [15]武守江.安徽业余体校现行运动员培养体制及发展对策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2005(2):69-72.

  [16]肖林鹏,李宗浩,裴立新.中国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回顾与总结[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2):58-62.

  [17]陈榕,潘前,陈伟霖.我国大、中学体育衔接的研究[J]. 福建体育科技,2004(4):42-44.

  [18]金琼,郝萍,李云.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的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2010(3):63-65.

  [19]汤国进,孙任,龚大利.体育院校训练课教学质量评价内容指标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1):59-60.

  [20] 胡莉萍,储志东.江苏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4(6):110-112.

  [21]汪众淼,周晓东.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若干问题及对策[J].福建体育科技, 2004(12):1-5.

  体育赛事策划组织范文3

  关键词:高校;体育赛事;市场化营销

  体育赛事是一种特殊的体育事件,它是以竞赛为形式,运动为内容,以健身娱乐为目的,其规模和形式受习俗传统的影响,具有组织文化背景和市场潜力。体育赛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它不仅包括体育比赛的筹备、组织、实施等各项活动,还涉及到门票促销、媒体推广、运动员包装、标志品开发、赞助与广告策划等各种经济活动。体育赛事是一次性的完整的体育活动,具有不可重复性,作为赛事而言,赛事的内容、赛事的时间、赛事的地点都具有唯一性。比如中国高校间大学生篮球赛、中国大学生运动会,每一届都具有不可重复和逆转性。

  1.我国高校学生体育赛事的发展历程

  我国高校学生体育赛事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计划经济模式,上世纪90年代以前大多是这种模式,承办比赛的高校接受了办赛任务的同时,也将得到一笔办赛经费。第二阶段,市场萌芽阶段。体育赛事分为计划内与辅两大类,部分赛事实行差额拨款,承办单位自筹。在承办单位自筹资金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企业赞助是“拉”来的。政府的支持力度、人情关系网和商家的“觉悟”成为了支持高校学生体育赛事的重要因素。第三个阶段,市场化经济模式。高校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赛事市场化进入了一个有序的、全新的发展阶段。高校学生体育赛事逐渐成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在满足人们观赏需要的同时实现产品的交换。在这个过程中,广告承包、赛事推广、冠名权等新名词频频出现,非体育类的商家和中介公司参与到市场运作中来,赛事活动日益增多,由此形成了具有高效特色的学生体育赛事活动。如今,我国高校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正处于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阶段。

  2.开展多种渠道为高校体育服务

  2.1 加大高校体育赛事市场的培育

  我国高校体育赛事市场的开发要充分利用体育社会体育产业化的契机。转换大学体育管理机制的改革,使学校由组织方变为管理方,以学校社团俱乐部的形式推动赛事运作的市场化。以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竞赛体制,增加竞赛数量,提高竞赛质量。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风格的赛事体系,加大各高校之间的赛事联系,以赛事促沟通,以赛事促建设。突破过去的各个高校、各个院系单独办事的形式,走出了小打小脑自娱自乐的尴尬境地。以赛事为突破,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2.2 增强体育赛事营销

  高校中体育赛事的营销主要是赛事的组织者通过校内外的媒体对体育赛事的宣传,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赛事活动中来,吸引更多的观众来观看比赛,以缜密的策划、精彩的活动吸引传媒,增强与学校的沟通,取得学校的支持,寻求企业、赞助商的的注意。另一方面体育赛事的营销包括了企业在赛事中的活动,主要表现在企业通过对学校赛事的赞助以冠名、广告、提供服务的形式来推广自己,完成企业自身的营销。李宁、可口可乐、特步、匹克、红牛等一些国内知名大企业,都把目光投到体育赛事市场,他们认为体育赛事是广告的最好载体。

  2.3 创立高校体育赛事品牌

  高校体育赛事品牌的创立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是由赛事组织水平、项目、场地设施、宣传策划等诸多因素共同铸造而成的。高校体育赛事走“商业化运作”与“学校支持”相结合之路,将各种资源包括人才、市场、资金等,有机地整合到一起,赛事投资赞助采取多元化方式,提高赞助商的参与热情,增强体育赛事的商业氛围。作为高校体育赛事品牌的建立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其一进行准确的定位,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赛事品牌的建立是要让在校学生所接受认可的,在项目的选择上主要是符合青年学生身心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基础条件好,方便活动开展的项目,做到有的放矢。其二标新立异原则,要塑造出独特的校园体育赛事,体现鲜明的学校文化形象。其三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终身体育价值观念,培养人文素质,坚持科学合理参与,合理训练的原则。

  3.指导高梭体育赛事的发展原则

  3.1 科学发展观原则

  高校大学生在校生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以身心锻炼为主要的体育运动,坚持科学发展原则.提升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及心理素质和协作竞争意识。

  3.2 赛事的组织与管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可持续化的原则

  体育赛事的不可恢复性,要求体育赛事的组织必须注意微小细节,广泛的沟通集合大家的力量,使比赛更加成功。只有多尝试多总结精心策划每个环节,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机动灵活的操作,才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3.3 运动项目设置合理化原则

  根据项目的季节性特点,合理设置比赛时间。根据学校的特色、传统设立个性化项目,同时根据男女平等的原则,兼顾男女项目平衡参与。高校中的体育赛事只有真正成为普通大学生自己的运动,才能赢得更多大学体育爱好者的青睐,最终获得无穷的生命力。

  4.结束语

  高校大学生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群体。准确定位高校赛事,正确处理竞技、表演与参与的关系,使高校体育赛事成为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催化剂,坚持健身休闲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以大众传媒的广泛宣传手段,引导高校体育理念,使当代的在校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服务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推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纪洪海,张莉.高校体育赛事探究[J].高校论坛,2013.10[

  体育赛事策划组织范文4

  [关键词]大型体育赛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环境影响

  [作者简介]兰诚,广西财经学院体育教学部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G812;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6-0039-0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如期建成,作为中国与东盟交往桥头堡的南宁市,逐步树立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的地位,并朝着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目标稳步前进。从2004年开始,南宁市抓住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个“联动国家间竞技表演、竞赛活动、文化娱乐、民俗风情、观光鉴赏、民族旅游业资源发展”的极好机遇,把举办大型赛事作为扩大城市影响力,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最佳平台,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已成为南宁城市发展的新型战略工具。但是当今社会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大型体育赛事由于其规模大、聚积效应强、涉及面广、赛事期间流动人口剧增,其环境问题更为突出,这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环境质量、生态环境水平和城市的和谐稳定。因此,如何协调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环境影响的关系,将是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时不容回避的难题。

  一、大型体育赛事中存在的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或由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运动过程共同作用造成的,通过环境介质传播,对人类社会及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产生破坏、损失乃至毁灭性作用等不利后果事件的发生概率。大型体育赛事由于其巨大的投资、特定的场地、拥挤的人群、狂欢的现场气氛,以及能源、交通、食宿、材料、垃圾等将有可能诱发各种各样的环保问题,这对于主办城市而言存在着相当的环境风险。国内研究认为:大型体育赛事中的环境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二是污染环境介质;三是影响人体健康。

  (一)影响区域生态系统

  主办城市为保证赛事的正常运作,往往需要大兴土木,扩建或改建市政基本设施和新建大量的体育场馆设施,期间的工程建设和规划活动给本已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带来更大的压力,是急性生态破坏和短时集中环境污染的多发诱因。

  (二)污染环境介质

  污染环境介质主要有:(1)固体废弃物。主要来自于体育场馆或临时性建筑物的建设废弃物,以及观看赛事时观众丢弃的垃圾。(2)水。随着赛事举办持续时间的延长、参与人数的增长和相应辅活动的增多,产生水环境污染的风险也成倍地增长。(3)噪声。大型体育赛事中数以万计观众的欢呼、加油、呐喊等声音,以及新闻媒体的大分贝实况解说声,常是噪声污染产生的源头。(4)大气。人群的频繁活动、交通工具的使用和活动场所建设、装饰、装修过程中使用的材料释放出挥发性污染物,均有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大气污染。

  (三)影响人体健康

  赛事举办期间,大量人群聚集在特定的区域内活动或停留,容易受周边环境的烟尘、粉尘、固体废弃物、受污染水体,以及场馆内各种建筑装饰装修材料造成的空气污染等叠加效应的影响,对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二、南宁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概况

  从2004年开始,南宁市陆续举办南宁国际龙舟邀请赛、中国南宁―东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中国南宁一东盟国际围棋邀请赛、中国―东盟汽车拉力赛、中国南宁―东盟国际桥牌赛、中日拳击对抗赛等多项国际体育赛事。连续六年举办的南宁国际龙舟邀请赛已成为南宁市最重要的品牌赛事之一(表1)。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近年来,南宁市每年都举办约20场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体育赛事。随着举办体育赛事数量的增加和赛事级别的提升,南宁市也抓紧迈开体育场馆建设的步伐。在建的广西体育中心用地规模约643.1亩,整个项目按照能承办全国性运动会主体育场馆、区域性国际运动会和部分国际、国内重大单项赛事的标准规划设计,将是一个集体育赛事、体育训练、商务休闲、生态健身于一体的生态体育系统。

  但是纵览南宁市近几年举办的各种体育赛事,我们不难发现,政府和公众对体育赛事给城市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意识依然薄弱,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对环境风险的预防和预警性不足。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没能很好地对环境风险进行综合预测和科学预警,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广西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时期规划纲要》《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市场管理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场地管理条例》等文件中,都没有涉及如何避免举办赛事给城市环保造成负面影响的条文。

  2 体育赛事环境管理的体制不健全。当前依然存在“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对城市环境保护的管理俨然是环保部门一家的事情。以南宁国际龙舟赛为例,赛事组委会没有设立专门机构对体育赛事的环境风险进行管理,也没有环保专业人员参与对赛事组织的环保管理,以及对赛事的环境策略进行综合分析。

  3 对环境风险的科学评估不够。迄今为止,南宁尚未开展过对体育赛事环境风险的调查和评估,环境风险评价的科学技术基础薄弱,对赛事存在的环境风险的底数不清。

  4 对环境风险的综合决策性不强。对环境风险的管理尚未上升到城市发展的综合决策体系,特别是对赛事期间车辆出行、减少尾气污染等方面并没有出台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应对重大环境风险时,不能实现有限资源的最优化分配。

  三、“绿色奥运”理念给大型体育赛事的环境保护带来的启示

  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次提出“绿色奥运”理念,强调奥运会的开展应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为目的,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资源的保护和废弃物的管理和处置利用;保护人类适宜的空气、水和土壤;保护古建筑等自然和文化环境。一方面“绿色奥运”理念推动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北京为举办2008年奥运会,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规划选址、清洁能源、清洁交通、保护资源、绿化植树、绿色产品、高新技术、清洁施工和环境教育等措施。北京市通过贯彻“绿色奥运”的理念,不仅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有了重大的改变,而且在水污染控制、资源回收利用、生态环境改善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优于常态的巨大发展,促进了城市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发展。另一方面,“绿色奥运”理念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起到了示范作用。北京举办奥运会涉及城市建设、规划、环保、节能、市容环卫、工业生产、人民生活等许多方面,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贯穿始终

  的核心原则之一。北京在奥运规划过程中同步进行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能源结构等的调整,从而长远地改善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四、改善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环保影响的对策

  当前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已经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举办各种大型体育赛事对于提升南宁区域国际城市形象和影响力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给城市环境带来的影响又是客观存在和无法回避的事实,因此必须通过正确的引导和科学的规划实施寻求其中的平衡点,实现协调发展。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大型体育赛事环境影响实施战略型风险管理,将战略、过程、人员、技术及知识与活动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又与评估和管理各种不确定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消除各种职能、部门甚至文化之间的障碍,采用一种真正全局性好、一体化、前瞻性的方法去管理所有关键性活动的风险与机遇,从而能促进风险管理目标全面实现。根据战略型风险管理的要义,我们把对大型体育赛事环境影响实施战略型风险管理的过程确定为紧密关联的五个部分(图1)。

  (一)识别大型赛事的环境风险语言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本身具有活动结果的不确定性特点,具有相当的环境风险,这是由于人们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后果与预定目标发生多种负偏离的综合。要正确识别大型赛事的环境风险,关键在于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发动、组织全社会都来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将有助于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念,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城市环境建设。

  (二)搭建合理的管理组织结构

  要降低大型体育赛事给城市带来的环境风险,单靠体育行政部门一家之力是力不从心的,城建、环保、土地、园林、公安、交通、水利、科技等许多部门和单位的参与是必然和有效的,这就需要强化政府机构在政策导向、规划执行等方面的作用,搭建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图2)。

  其中风险管理委员会具有高度的整体调度能力和全面指挥的权力,负责制定风险管理的整体战略决策、确定风险优先次序、评估风险度量方法、发展具体的风险政策、协调各部门的决策等;风险管理各职能部门则通过分析风险来源、采取措施避免、减少、转移或利用风险,并汇报风险暴露及其处理结果;风险管理运营与支持部门主要负责收集、分析风险基本数据,并合成汇报评估结果;风险管理执法与审计部门主要是检验各关键性度量结果和报告的可信度与准确度,确保整个风险管理政策的准确执行。通过建立责任、权利、利益边界明晰的组织架构和运行规范,使管理科学、内控严密,不断提高风险的防范能力。

  (三)科学的风险评估

  我国2002年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应对建设项目和对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建设和开发利用规划等规划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因此南宁市在规划体育建设项目和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时,更应该严格贯彻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客观分析其环境影响、预防措施和改进方案,把环境保护作为起草制定和优选活动方案的重要工作内容加以考虑,并将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作为方案最终确定和项目规划建设活动招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衡量因素,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不当消耗的可能。

  (四)提升环境风险管理能力

  借鉴北京实施“绿色奥运”战略的经验,参照如《奥运行动规划》《生态和环境保护规划》和《奥运工程指南》等文件,结合南宁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方案和管理政策,强调环境风险管理在于过程驱动而不仅仅是职能驱动,同时应注重广泛征求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国内外有关知名专家围绕环境风险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科技攻关,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从而全面提升体育行政部门对体育赛事中环境风险的管理能力。

  (五)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南宁要加大力度承办和办好更多的大型体育赛事,在赛事的组织管理、赛事场馆的规划和设计、赛事资源利用与物流体系等各环节中重视城市环保与绿色理念。另一方面,更要协调好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以高效的经济发展为保障,以和谐的社会发展为动力,通过自然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的能力,和人工的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市场经济杠杆和政策法规手段,进行调节控制,实现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体育赛事策划组织范文5

  关键词:体育节;策划;步骤;内容;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7-0063-02

  体育节是学校的常规性活动,一般一年或一学期举办一次,由于参与人数多、组织难度大、影响面广,因此需要在广泛调查学生兴趣,分析学生对体育活动需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体育特色或传统项目,遵循特定的程序,对一些竞赛、活动事先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构思和谋划,同时制订出合理、可行的执行方案。以此明确目标,确立主题,优化竞赛、活动内容,满足学生的活动需求,确保竞赛活动顺利圆满。

  一、学校体育节策划的步骤及内容

  1.明确目标,确立主题

  学校举办体育节要根据本学年学校的中心工作和体育工作计划,充分利用本校的各种优势,制定出本次竞赛鲜明而具体的目标,确立主题,发挥竞赛的传播和影响价值。

  体育节主题是活动核心思想和内容的提炼,通常指举办活动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活动主题的确立是大型活动成功的关键,是整个活动的“点睛”之笔和活动组织与管理的中心要素,关系着体育节形式、操作手段的策划与实施。活动内容、时间、形式、地点等要素都要围绕主题来设计和安排。

  体育节的主题既要根据活动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进行反复的酝酿,提炼出符合活动要求,彰显活动主旨、运作脉络、参与面等实质特征,又要用艺术的语言加以修饰,渲染、营造与活动主旨相和谐的气氛、情绪,注重语言形象的描述、文化品位的提升、含义广度的延展、个性特质的诉求,以使其具备更大的多维想象空间、更深的文化底蕴,提升精神内核。主题词通常要求能准确、生动表达体育节活动的宗旨,文字简练,寓意深刻,朗朗上口,便于宣传和推广。例如,我校 第一届体育节主题为“青春无悔 逐梦扬威”,第二届体育节主题为“爱运动、强体魄、增合力、构和谐”,第三届体育节主题为“阳光体育 人人参与 精诚合作 互信共赢 ”。

  2.精心设计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体育节内容与形式设计是展示活动主题的关键,是整个活动最终能否取得成效的决定性因素,体现了组织者开展体育节的创造性智慧和工作艺术。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设计一般运用模仿法、移植法、联想类比法、组合创造法、逆向思维法进行选择或组合。围绕主题召开专题讨论会,要求紧扣主题、服务主题,从活动的规模、所要求的硬件条件、学生的体育基础、文化素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考虑场地的容量、设施、可视性、可聚集性等实际情况出发,普及体育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根据活动的健身性、竞技性、娱乐性特点,把握好举办的时间、地点、主要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活动衍生品的开发等四大要素,激励参会人员无约束地自由思考,尽量提出新奇设想,力求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地设计出便于学校组织、学生容易接受、利于广大学生参与的活动内容与形式。例如,我校第三届学校体育节根据“爱运动、强体魄、增合力、构和谐”的活动主题策划出体现我校田径特色的竞赛项目(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4×100米接力、4×400米接力、跳高、跳远、实心球等)和具有娱乐性的体育游戏(20人50米迎面接力、30人集体“8”字跳绳、20人袋鼠跳跳跳接力、10人11足、5人同舟共济等)。在竞技性和娱乐性体育活动的前两周,开展了以体育文化活动和体育与健康知识普及为主的体育小制作、体育绘画、体育知识竞赛、体育知识黑板报评比、宣传栏、会徽和秩序册封面设计、学校及班级口号征集、各班级入场方队设计、闭幕式团体操编排等活动;在开幕式上举行以健身性为目标,锻炼身体素质效果显著且简易可行、可测的班级健美操、校园集体舞蹈《青春旋律》、武术操《英雄少年》比赛;在竞技性和娱乐性体育活动后一周,开展体育摄影、体育征文比赛。

  3.拟定活动组织流程

  学校体育节是集中在一段有限的时间之内多个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的环节和任务组成的。为提高活动效率,使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各组织环节应绘制详细的流程图,通过流程图来显示所有要求完成的项目、项目负责人、项目起止时间,以提供组织实施的整体蓝图,为编制计划提供依据。对一些重要的核心环节进一步采用备忘录的方式,对活动安排的日期、时间、项目、地点、责任人员等进行细化、解释、说明,尽可能详细地考虑所有时间段内应该完成的任务计划,如场地、设备、奖品、相关资料准备、出场人物、来宾接待、进退场顺序安排、工作人员任务分配等,均按时间与相关流程,在每个节点注有详尽的工作进度与责任落实操作流程。

  二、学校体育节策划的注意事项

  1.注重全员参与

  学校举办体育节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体育工作的落实,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关注度、参与度越广,活动效果就越好。因此,在进行体育节策划时应面向全体学生,把吸引学生参与作为基本原则,加强广泛调查、研究,收集社会热点及国内外体育相关信息资料,吸取校内外的好经验好做法,根据学校体育特色,准确把握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需求,注入新鲜的元素,不断以新的亮点来吸引学生,使活动体现时代感、新颖性、竞赛性和娱乐性,从多层面、多角度为学生提供施展体育才华、展示运动天赋的舞台。学校要积极利用学校网站、集体晨会、橱窗、展板、校报、黑板报等手段广泛宣传、扩大影响,做到人人知晓,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享受到体育节给他们带来的无限欢乐,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受益”,使学校体育节成为学生向往、渴望、难忘的校园风景线。

  2.进行可行性试验和分析

  学校体育节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可行性试验和分析是活动策划得以实现的前提与保障,没有可行性试验和分析的策划,只能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因此,策划前要对学校所能提供的人、财、物等情况进行仔细分析,反复斟酌,形成方案后还要对体育节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进行具体、深入的论证和评价,使活动所需要的人员、经费、场地、技术设备等与所具备活动内容相匹配,不能一味追求声势浩大,搞花架子,而忽略了本校的实际情况。可行性分析的具体内容包括:

  (1)活动内容和形式必要性分析。活动内容和形式是否对学校工作、学生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活动内容技术可行性分析。基于校情,所策划的活动内容,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是否存在技术难题,是否超出教师和学生的能力范围,场地和器材是否满足活动需要。

  (3)风险因素及对策。活动内容和形式、场地和器材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积分办法是否合理,音响系统是否存在故障。

  (4)财务可行性分析。活动所需经费是否能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3.科学安排,注重细节

  学校每一次体育节都要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很多人的密切配合,所以必须建立一个包括竞赛、仲裁、场地器材、宣传、安全保卫、后勤服务、医务服务等职能的精干、高效的组织实施机构。

  学校体育节的组织细节最能反映出组织者的工作水平。因此,策划要做到细致精确,对竞赛项目时间、空间的把握,项目工作人员的调度,项目开展的具体形式、步骤等都要考虑周到,安排有序,使项目组织者分工明确并清楚参赛人数、起止时间、场地器材,以确保活动的圆满成功,避免因微小的组织细节出现问题,酿成无法弥补的失误。尤其要制定并落实安全措施,对每个环节明确安全责任和责任人,确保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策划学校体育节时还要兼顾计划性与灵活性,使方案具有弹性,为活动的操作者留出一定的余地,便于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突况时可以随机应变,保证活动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体育赛事策划组织范文6

  关键词: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决策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81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6-0724-03

  在北京举办的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对中国来说既是一个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得机遇,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短期内新建和改造近百个体育场馆,不仅能够促进体育设施的快速发展,也能给建筑业快速提高规划设计、施工和建设管理水平提供一个契机。为举办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而大规模建设体育设施,在北京的城市建设史是第一次,其组织和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开放系统工程。

  从2001年7月申办成功到2008年8 月正式举办,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分为前期准备、全面建设和完善运行三个阶段。2001年底至2003年底为前期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组建筹备工作机构,研究制定战略目标和工作计划,开展场馆设施建设前期工作和启动市场开发;2003年底至2007年7月为全面建设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为陆续开工和基本建成比赛和训练场馆、相关设施及城市基础设施,制定赛时运行计划,开展多项赛事筹备工作;2007年7月至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为完善运行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为通过在奥运会前举办一系列体育赛事,测试场馆和城市设施配套条件,演练赛事组织管理和城市保障工作,使全部筹备工作逐步就绪。

  1控制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问题的形成

  从上述筹备工作进程可以看到,场馆设施建设是奥运会筹备中开始最早、历时最长的一项工作,也是其它各项筹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基础。北京奥运会从筹备工作的前期即开始了场馆设施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工作。

  2007年初,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重点加强文化、体育等大型公共建筑建设标准的编制,完善项目决策依据。规范和加强对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的管理,严格执行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和初步设计概算,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建设规模,原则上在初步设计等后续工作中不得突破。在实践中,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前期工作是按照这样几个步骤来完成的:

  1) 根据奥运会基本赛时使用要求进行场馆建筑方案设计。

  2) 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开展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经过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了场馆建设规模(包括主要使用功能、建筑面积和建设投资)。

  3) 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建设规模进行场馆建筑的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

  由于控制场馆设施建设规模的关键是控制建设前期工作规模,上述“环环相扣”的工作步骤,其目的是为了有效控制场馆规划设计阶段的建设规模。

  有效地控制建设规模是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管理工作中普遍遇到的问题。

  建筑面积和建设投资是构成场馆设施建设规模的两个主要指标。其中基础指标是建筑面积。因此,控制建设规模的关键是控制建筑面积。

  在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规划设计阶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经批准了各场馆的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据此,各场馆设施初步设计建筑面积和建设总投资不得超出已批准的建筑面积和建设投资控制数。

  由于场馆设施规划设计是一个由方案设计到初步设计,再到施工图设计的逐步深化过程,因此对使用需求的满足只能随设计深化的程度来逐步落实。在方案设计阶段,由于场馆设施建设项目仅在可研程度,目的是解决建设立项问题。场馆设施的各个赛时使用者尚未到位,各方面提出的使用需求还较为笼统,多在需求分类层面上。对建筑面积的测算主要采用按照既往同类经验值进行框算的方法。到了初步设计阶段,场馆设施已立项,各赛时使用者已明确。他们不但会从各自负责业务工作的角度强调各自需求的合理性和重要程度,而且往往还会提出新的需求,以尽可能地使自己负责业务范围内的使用需求得到满足。相应在场馆设施初步设计阶段,各赛时使用者提出的需求内容细化、数量增加、范围扩大。使用需求的膨胀通常会引起初步设计建筑面积大大超出已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所确定的控制指标。

  在所有赛时使用功能需求不可能得到同时满足的情况下,如何对其进行区别分类、合理排序,在已批准的场馆设施建筑面积范围内解决全部使用需求?这就构成了控制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规模的问题。

  2应用决策分析方法控制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的基本思路

  运筹学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过程体现了人的决策思维基本特征,即分解、判断与综合。是在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字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用于解决在实践中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问题。层次分析法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便于决策者之间彼此沟通,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

  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前期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建设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而前者是场馆决策,后者是组织实施。因此,应选择规划设计阶段作为控制建设规模的研究对象。

  在奥运会场馆设施的规划设计阶段,主要赛时使用者已经基本明确。这些使用者对未来场馆设施使用功能所提出的要求,就构成了奥运会场馆在规划设计阶段必须考虑的赛时使用功能需求,即规划设计阶段的需求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对场馆设施建设规模的构成产生重要影响。使用需求的无限膨胀引起场馆建设规模的扩大,而不合理的建设规模又不能为奥运会举办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因此,研究解决好赛时使用功能需求与场馆建筑面积控制指标之间的矛盾,使场馆建筑设计实现对使用功能需求合理分类,区别对待,才能有效地控制场馆设施建设规模。

  应用层次分析法控制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的基本思路:

  1) 基于以上认识和分析,选择场馆规划设计阶段作为决策分析系统,以场馆建设可研报告确定的建筑面积作为总目标,弄清规划设计阶段的所有需求影响因素。

  2) 按照区别是否必须在设计阶段解决,是否可以综合考虑的原则对所有需求影响因素进行甄别,找出场馆规划设计阶段引起建筑面积扩大的真实影响因素。

  3) 对真实需求影响因素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数学模型,将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

  4) 结合奥运会赛事组织和场馆建设实际工作,建立判断准则的数学矩阵。以赛时使用需求、赛后经营管理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建设投资作为影响因素重要性的判断准则,分别计算出不同的权重数据组。

  5) 进行数学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和总排序。

  6) 运用计算结果对真实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控制场馆规划设计阶段建设规模的对策。

  3应用层次分析法控制国家体育场规划设计阶段建设规模的探讨

  3.1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国家体育场是2008年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和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的标志性建筑,将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留给城市的宝贵遗产和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家体育场将举行开、闭幕式和足球、田径比赛,可容纳观众91 000人(其中临时坐席11 000个)。奥运会后国家体育场将成为北京举办各种大型体育赛事和活动的重要设施。

  在国家体育场规划设计阶段,国际奥委会、国际田联、国际足联及其它有关组织机构都对国家体育场的奥运会赛时使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同时都强调各自需求的重要性并努力使之实现。随着规划设计阶段的深入,开、闭幕式设计、安保、交通、观众服务等赛时使用者逐步明确,各方提出的赛时使用需求更加具体并不断膨胀,达到12个方面之多。

  但国家体育场的建设规模在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就已经确定为总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同时国家体育场的建设还必须考虑赛后使用要求和在可研报告确定的建设总投资内限额设计,因此,膨胀的使用需求与已确定的建设规模之间就形成了一对矛盾。实际工作中,奥运会组织方在“穷尽需求”的指导思想下提出的大量赛时使用要求由于缺乏相应的甄别和制约机制,曾一度引起国家体育场初步设计大大超出已批准的建设规模。通过采取措施虽然进行了压缩,但在建设过程中又出现了“反弹”。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来合理地确定国家体育场在规划设计阶段所面对的各种需求影响因素,并将这些需求影响因素按照重要性程度进行排队,在建筑功能设计中对它们区别分类,合理优化,是有效控制国家体育场建设规模的基础工作。需要寻找一个科学可行的理性方法来解决。

  按照区别是必须在设计建设阶段解决,还是可以通过赛时组织或搭设临时设施来满足,以及是否可以对使用要求综合考虑的原则,可以将国家体育场面对的12方面需求因素甄别归纳为以下8个方面:运动员和赛事管理人员需求、观众需求、贵宾需求、新闻媒体需求、竞赛技术需求、竞赛服务需求、安保交通需求、临时设施需求。

  目标层G:是经过计算得出的结果,即对应于不同条件下的需求影响因素排序。

  准则层C:代表三组不同条件,即要达到的建设目标和制约条件。

  措施层A:经过甄别归纳出的8个真实需求影响因素。

  在国家体育场建设规模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实际上不可能满足所有的使用需求。可以看出,对上述8个方面使用需求影响因素进行区别分类,合理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典型的目标评价排序问题。由于评价排序的对象都是定性的,评价的过程可以尝试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定性的问题转化为定量的问题,通过建立层次递阶结构模型(图1)来求解。

  按照上述模型所生成的判断矩阵,经过运算得出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对影响因素重要性最终排序结果分析如下:

  在国家体育场规划设计阶段,如果以满足赛时需求为主要目标,运动员及赛事管理使用需求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其它各方面使用需求因素。因此在国家体育场规划设计阶段的诸多赛时使用需求中,应当选择运动员及赛事管理使用功能需求作为建筑功能设计的首要满足目标。

  如果分别以赛后经营管理和满足已确定的建设投资控制数为主要目标,则相应的需求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情况也会发生改变。但是运动员与赛事管理需求因素和观众需求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仍在最前列。这意味着即使以满足国家体育场的赛后经营管理和场馆建设总投资为目标,也必须将运动员与赛事管理及观众的赛时使用要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种情况下,赛时临时设施需求的重要性就明显上升。这意味着在考虑国家体育场赛后经营管理需求和控制建设总投资时,可以通过减少场馆永久建筑和设施规模、增加赛时临时设施设置的措施来兼顾赛时使用、赛后经营管理和降低建设成本。

  3.2几点思考1) 从国家体育场的应用尝试可以看出, 在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阶段,可以采用运筹学多目标决策的层次分析方法,构建层次分析结构数学模型对所有赛时使用需求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以达到在建筑设计中对功能需求合理分类,区别对待,有效控制场馆设施建筑面积,进而控制建设规模的目的。

  2) 应用层次分析数学模型进行排序计算的结果,与当初国家体育场在规划设计阶段通过反复纷繁的讨论后,采用定性方法选择的以赛时使用需求作为建筑功能设计首要满足目标的实际做法是一致的。但采取数学模型计算的方法简捷易用,效果直观,而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便于在场馆设施规划设计阶段参与讨论的各赛时具体使用者之间采用量化明晰的方式彼此沟通,并提高工作效率。

  3) 采用数学模型计算的方法,还可以区别以赛后经营管理作为首要满足目标和以控制建设投资作为首要满足目标的不同情况,通过对各使用需求重要性程度的不同排序,对场馆设施建筑功能设计的不同结果进行模拟。分别计算出兼顾赛时使用需求、赛后经营管理和控制建设投资这三种情况下的不同结果和相应需要采取的措施。从而使奥运会场馆设施在建筑功能设计时实现多方案比较和设计优化。

  4) 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奥运会场馆设施的规划设计,在分别选择以满足赛时使用功能需求、赛后经营管理需求和控制建设投资作为主要实现目标时,运动员与赛事管理需求和观众需求在所有使用需求因素中均排在首位。这反映了奥运会比赛场馆设施的建筑功能设计首先要满足体育功能,也与体育建筑设计建设的基本宗旨相一致。5) 在以满足赛后经营管理需求作为主要目标和考虑控制场馆设施建设投资时,可以采用大量搭设赛时临时设施的方法来实现奥运会场馆设施赛时赛后的转换。这为综合考虑场馆赛时赛后使用,和根据不同场馆建设项目的情况,采用不同资金来源渠道来满足赛时使用要求提供了多种实现对策,也为控制场馆建设投资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6) 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前期工作和工程实施的时间表明,组织这样一项庞大复杂的开放系统工程,如果仅仅固守于已有的常规模式和主要靠采取行政手段来管理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及时破解实际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大量新鲜问题,就无法完成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历史使命。必须充分认识体育运动赛事组织和工程建设的实践性、多样化特点,尊重客观规律,深入分析实践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去创造性地工作,不断完善组织实施方面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这里探讨的虽然是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前期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而且随着2007年场馆设施建设的基本完成,这一应用系统决策分析的方法也没有机会回到奥运会场馆建设工作中去具体应用了。但是对于今后其它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如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运会、城运会),以及类似大型公共文化活动的组织筹备和设施建设管理,是否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反思和借鉴呢?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2008年奥运会北京地区31个比赛场馆基本情况(2005年2月版)[R].北京: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2005.2.

  [2] 《奥运工程设计大纲》编写组.国家体育场奥运工程设计大纲[R].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2002.

  [3] 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体育赛事策划组织范例6篇

体育赛事策划组织范例6篇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